今年以來,尋甸縣結合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突出監督執紀問責主業,切實把監督責任落到實處,為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教育提醒先行開展筑起“防浪堤”。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開展“廉潔脫貧宣講行動”,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發送廉政信息、釋明紀律、通報典型案例教育,營造廉潔脫貧的良好輿論氛圍。組織25個宣講團,由縣紀委書記帶頭,深入全縣12個鄉鎮(街道)、55家縣直單位、倘甸轎子山兩區4個鄉鎮、174個村委會,宣講脫貧政策、通報了七星鎮必寨村委會原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宋少先、黨總支副書記聶榮華、村委會副主任李永平騙取國家建房補助資金等發生在扶貧領域的典型違紀案例,受教育基層黨員干部達12300余人;在全縣聘請15名語言流暢、普通話標準、熟悉扶貧政策的彝語、苗語“雙語”教師作為廉潔脫貧義務宣傳員,重點對縣內22個彝族、14個苗族聚居地區學校師生進行黨風廉政義務宣傳,受教育師生、群眾1500余名;在全縣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廉潔脫貧文藝演出暨紅色文化講活動,觀看演出群眾500余人;利用農村廣播“村村響”,開展“廉潔脫貧之聲進萬家”活動,著重介紹本地區扶貧方面法律法規和扶貧領域典型案例等內容,推動紀律教育向“神經末梢”延伸,讓群眾更好地監督黨員干部,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今年以來,向群眾播報扶貧領域違紀典型案例8個,脫貧攻堅政策措施16項。
監督檢查問題導向打開“探照燈”。堅持“監督的再監督、檢查的再檢查”職能定位,圍繞落實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和干部作風、效能、廉潔,依托財政、扶貧等部門的專門力量,在全縣組成“六個精準”和“6965”退出機制檢查組、扶貧資金檢查組、項目管理檢查組等4個大組15個專項紀律檢查行動小組,開展“廉潔脫貧”專項紀律檢查,深入全縣所有鄉鎮(街道)及相關縣直部門,緊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工作,采取跟蹤督查、隨機督查、定期檢查等方式,重點督查鄉鎮(街道)、部門是否把主要精力放在脫貧攻堅上,扶貧政策和資金是否得到嚴格落實,扶貧措施和辦法是否精準到位,貧困群眾對扶貧工作是否滿意,“七個一批”推進情況等,重點聚焦扶貧資金、扶貧項目管理以及扶貧“精準度”等,深入基層查找問題,以鐵的紀律和有力的監督,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到實處。共開展脫貧攻堅專項紀律檢查98次,發現問題590個,提出建議116條,已整改98條,督促整改18條。
新興媒體強化紀律常敲“警示鐘”。適應媒體發展趨勢,以縣紀委微信公眾號“清風尋甸”為平臺,開發“互聯網+”信息化工程,在全市首家推廣駐村隊員微信簽到,駐村隊員在崗的,點擊“在崗報告”,平臺即可獲取手機定位,實現對駐村干部在崗情況管理,“不在崗”的,需要上傳請假條或者會議通知等不在崗證明材料。同時可通過平臺“日志”功能,上傳扶貧日志,方便相關部門、人員掌握了解扶貧動態。截止目前,駐村隊員已上傳在崗報告17464次,上傳《扶貧日志》906篇;通過“脫貧問效督查”功能,實時掌握15個專項紀律檢查組工作進展情況,對未按時完成督查任務的進行督促提醒。截止目前,已上傳督查信息122條。開展脫貧攻堅會風會紀督查3次,現場通報遲到人員28名、缺席人員67名、違反會場紀律人員17名;通報不在崗駐村隊員53名。
違紀行為嚴肅追究揮好“問責劍”。“動員千篇,不如問責一個”,不斷拓寬信訪舉報渠道,采取“一站式”服務及縣、鄉(鎮)、村、組“四級”上下聯動,并且將舉報電話公布到自然村寨,入戶宣傳信訪舉報途徑和受理范圍,在縣、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清風尋甸”設立“一鍵舉報”模塊,鼓勵群眾對扶貧領域腐敗問題通過來信、來訪等方式進行實名舉報;設置進度查詢功能,群眾可以查詢自己舉報辦理進度,對舉報事項進行跟蹤和監督,讓群眾舉報“觸手可及”,縣紀委領導定期下村開展接訪,加強問題督辦查辦,切實為民排憂解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打通群眾訴求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受理扶貧領域群眾舉報45件。針對扶貧領域違紀違規問題,開展誡勉談話1人,提醒約談44人,立案查處5件11人,對鄉鎮分管領導給予停職檢查處理1人,問責18人,確保脫貧攻堅有效推進。(王艷)